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天地任我行之二在线阅读 - 第442章:重建宝船编队

第442章:重建宝船编队

    上回讲到“崇祯帝”朱由检凭自己从“诺贝尔”身上获得的全部记忆,发现日本这个国家太危险,须灭之。

    就在崇祯帝沉浸在“坤舆万国”来朝的宏达场面上时,忽然耳旁传来了“国师”催木匠的声音:“贤婿不必担忧,虽然催某不便掺合凡尘俗事,但并不代表在东征开战后会袖手旁观,况且小女与劣徒会鼎力相助。”

    朱由检打眼一瞅仍然悬空盘坐吐纳炼气的催木匠,见其双目微闭,五心朝上,怡然自得,便知道这位老丈人不会坐视不理,于是也用神识传音道:“不知岳父……國師大人還有何赐教?”话音一落,环顾四周。

    “哈哈,赐教谈不上,但忠告还是有的。”催木匠悬停虚空,用神识传音道:“你可将‘郑和下西洋’时之‘宝船设计图’交于劣徒与小女即可。另外,在所有‘火轮机关’上须贴有‘坐火’符咒,便能大大节省燃料。”

    “哦?原来如此!多谢岳父,哦不,‘國師大人’!朕这就……”然而,朱由检话音还没落下,便发现原本悬空盘坐吐纳炼气的“催木匠”已经渐渐透明,最后隐没在了虚空之中,待神识一扫,发现已回到“石花洞”。

    这时,催氏姐妹们十二女和朱由校似乎同时接到了催木匠的神识传音,纷纷一闪而至就出现在了朱由检面前,不禁异口同声道:“爹爹/师父说,要你提供‘郑和宝船’之设计图纸以助你一臂之力,咯咯/呵呵……”

    “呃……这个……既然如此,那就随朕来吧。”崇祯帝原本想让随侍太监去“内阁”取图纸,但忽然想到对方只是个凡人,不能飞天遁地,这一来一回反而浪费时间,不如算了,遂跟后妃打了招呼后踏步虚空飞去。

    其兄长朱由校与催家众姐妹自然要紧随其后,纷纷御风飞行,一转眼就来到了“乾清宫”上方。这时,朱由检将精神力释放出来仔细扫描,瞬间锁定了当年存放“宝船”图纸的一个精致朱漆书箧,便缓缓下落。

    这时,守护在皇宫大殿门口的“锦衣卫”们赶紧上来见礼,并遵照命令进了“尚书房”,取来了那个朱漆书箧转呈给皇帝老子。崇祯帝朱由检接过书箧后,挥了挥手便将“锦衣卫”们打发走,顺便将书箧交给哥哥。

    朱由校点了点头便一挥手放出一道法力,将书箧洗了过来,悬停空中,掐诀一点,便将其轻轻打开,里面果然装满了各种设计图纸,几乎全是二百年前那“三宝马太监”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时的宝船设计图。

    “好,很好,非常好!”朱由校不禁大为惊叹:“有了这些图纸设计,为兄便能依葫芦画瓢,复原出当年的宝船亦不在话下,关键是得花些时间而已。”话音一落,朱由校瞟了一眼众女道:“诸位师妹可否助我?”

    “咯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求之不得,咯咯。”年纪最大的三女因早已与朱由校有了肌肤之亲,并从中找到了快乐,于是趁机打趣道:“莫非师兄还想让咱姐妹们一起上不成?怕是师兄的身子骨不够硬朗吧?咯咯。”话音一落,众女彼此眉来眼去,打情骂俏,似乎忘了现场还有着朱家两兄弟在大眼瞪小眼呢!

    “呃……师妹们说笑了,愚兄……”朱由校面露尴尬地话还没说完,却忽然感觉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扫过周围众人,并在各自脑海中冒出了催木匠的声音:“抓紧时间干活,那‘修真大联盟’已开始来催促进度了。”

    “咯咯,爹爹,您急啥呢?这不正在赶工期么?”众女不以为然,却不忘撒娇回应道:“有大师兄在呢。”

    话音一落,众女虽然仍在嘻哈打闹,但也纷纷围上来审查图纸,看看当年这些“宝船”是如何打造的?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不仅加强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给世界带去了中国的文化与技术,更比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等欧洲中世纪知名航海家早了百余年!

    在没有现代航海技术的古代,郑和之所以能七次顺利到达印度洋沿岸各国,这都要归功于一项成熟的造船技术——水密隔舱。中国古代这项造船技术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随着“郑和下西洋”才传到西方。

    “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宝船”,虽然全部都是木质结构,但最大的船长126.72米,宽50多米,并且还是用隔板隔开。隔板一般为樟木与杉木,将整个船舱横向隔成一个个小空间,而木料间的缝隙则用丝麻和桐油灰来填充,以确保隔舱的密闭性。当然,隔舱数量则根据船只大小而定。这种结构便是水密隔舱技术。

    “水密隔舱”的优点显而易见:一是当船只发触礁等事故时,船舱不会整体进水而导致沉没,仍能保持相当的浮力,提高了船只远航安全性能;二是船上分舱,方便不同种的货物分类摆放,便于装卸和管理;

    三是,舱板跟船壳板紧密连结,不但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取代了加设肋骨的步骤,简化造船工艺的同时加固了船体,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在“水密隔舱技术”的应用方面领先了西方诸国1000多年!

    早在宋、元时期,该技术便已在中国民间普及了。当时,使用该技术的船只,就算某一部位风浪撞击导致船舱破洞进水,但只要将进水船舱的洞口堵住,那么整条船就能安然无恙第就绪航行于大海上。

    在缺少机械化工具的古代,堵住进水洞口的同时,只能采用人力一桶桶将水倾倒出去,费时费力不说,效果也不好。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抽水泵在远洋船上的应用已完全替代了原来的人力运水。

    随着郑和船队的七次远航,“水密隔舱技术”也传入海外,后来被世界各国所汲取,造就了欧洲航海史上的辉煌——地理大发现。该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是人类造船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一直到今天仍在世界造船与航运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可谓是一件世界瞩目的大事,但是和郑和带来带去了多少宝物相比,郑和的“宝船”有着不亚于“宝物”的意义,是当时世界关注的焦点。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后世所谓“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

    另有一种说法,即“郑和宝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海船”的总称,因为“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组成。因此,这些船都被统称为“郑和宝船”。相对而言,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时几经演变,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已经成功变身为了“郑和宝船”。

    缔造了“七下西洋”伟业的“郑和船队”,其顶级战舰“宝船”,正是以“大福船”为基础改装而来。其基本制造原理一脉相承,但体积更大,技术更细化,且船的cao控用的是更加轻巧的“平衡舵”,可以说举重若轻。

    船只行进,除了空前的11桅杆大帆之外,在帆布选择上,也采用硬帆结构,可承受更强的风力。在人力驱动上,船的两舷和尾部都有入水极深的尾橹,相当于现代船只上的螺旋桨,用人力踏动,驱动力在当时可谓最强,就算无风也能保持航速。放在当时,“郑和宝船”堪称全自动cao控的“巨无霸”级战舰了。

    这种“巨无霸”战舰上的装备也极其先进,因为“郑和宝船”的主战武器为“火炮”。行动迅速的巨型战舰,外加杀伤力极强的火炮,在当时的世界海洋上难有对手!

    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几次小规模的陆上摩擦之外,遭遇的真正海战只有一次,即所谓的“巨港海战”。

    而“郑和船队”的对手就是当地的“海盗头子”陈祖义。这伙海盗盘踞东南亚十余年,船队规模已超过万人,凭实力迫使周边国家皆向他们朝贡。

    然而,自我感觉良好的陈祖义竟然敢叫板“郑和船队”,结果战斗从半夜打响到清晨结束,陈祖义的“海盗船队”被击毙了5000多人,本人也被生擒,其所属战船全被击沉,整支“海岛队伍”立马全军覆没了。

    其实,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大型“战舰”中就有装备“大发贡”1门和“佛朗机”6门的“福船”。根据明朝后期军事家兼文学家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记载,因为发射仿制西方的前膛炮“大发贡”会导致船体会开裂,所以,“宝船厂”的工匠们在考虑到船只航行速度之外,还进一步加大了木质船体的强度,方法如下:

    一是缩小“宝船”的长宽比例,使其设计值的长宽比值为2.45左右,这使得整个宝船的体型看起来胖乎乎的。二是为了承受纵向总弯曲力距,而采用层层厚板,叠积层累,加厚船板以化解火炮发射的后作力。

    实际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舷炮”造成船体断裂是很正常现象,因为火炮在发射时的后坐力太大。明初水师装备的是较小的碗口铳和盏口铳,故船体不会断裂,但明末清初的舰炮已变成“红夷大炮”。

    正因如此,“宝船”的木板厚度不得不成倍增加。根据推测,最大“宝船”底板和“甲板”的厚度都达到了340毫米和380毫米,也就是必须超过一尺厚!这大大加强了船体的结构强度和抗撞性能。因此,东南亚的“海盗船”根本无法与其比坚固,更不用说妄图撞散“宝船”了,恐怕自己的“小船”先被撞散架倒是情有可原。

    “郑和宝船”可谓是集结了当时明朝的所有最先进工艺和最珍贵的材料打造而成,所以才使得“郑和宝船”能够在七次下西洋的时候所向无敌,完全彰显了“大明天朝”的雄壮国威和军事实力!

    不过,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的战船发展出现了“两条线”,一方面是朝廷的水师的“战船模式”,另一方面是“郑成功舰队”。其区别在于,前者是明朝政府财政拨款支持的,而后者即郑成功的则是私人武装。

    从《武备志》的描述来看,当时明朝官方生产的主力战舰即“大福船”可以达到2000料,差不多相当于是后世600多吨的排水量。这种船以及郑成功手上的“鸟船”就是荷兰人口中的“戎克”船(ju

    k),即有单层或是双层“甲板”,属于一种大型的“三桅帆船”。

    但是,明朝官方的战船和郑成功的战船所载火炮数量和质量都有天壤之别,比如《武备志》中2000料的“大福船”配备的武器有:“舰首备‘红夷炮’1门、千斤‘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总数不过10门火炮,其火力相当薄弱,而且真正对船体结构有巨大破坏力的只有船艏这门“红夷大炮”而已。

    而郑成功的大型战船虽然吨位差不多,但其载炮数量更多,且火炮数量在24门以内,几乎全是“红夷大炮”。因此,这种帆船一直用到了后世清朝“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水师和出使琉球的“封舟”都属于此类型。

    在西方,最有名的一艘中国“鸟船”是被英国人于西元1846年买下的“耆英”号,排水量达800吨,与《武备志记》中的记载较为接近。而当时中式商船“耆英”号,两侧各有9个炮眼,也就是可装备18门大型火炮。

    不过,当时的西方人却绘制了另一艘“鸟船”,也是每侧船舷装载有9个炮眼的,但这种“福船”/“鸟船”差不多就是明朝本土所产“大型战船”的极限了!

    这里说可以容纳的“大炮”指的都是“红夷大炮”,以为像“千斤佛朗机”这种级别的“火炮”,倒是可以装备得更多一些。不过,这种火炮的威力有限。郑成功手上的旗舰级别的战船,可能比一般的“鸟船”更大些。

    因为郑成功手上有一种威力恐怖的战船——“大熕船”。这是一种在船艏、船艉各安装一门“龙熕”的巨大战船,船两侧有“发熕”。而所谓的“龙熕”,则是一种从西方沉船上打捞而来的大型火炮。

    从“容子24斤”的描述上看,这种大型火炮应该是32磅炮。装备这种火炮的战船,算得上是“郑家军”的主力战舰了,而且在《台湾外纪》中,是将“大熕船”和“鸟船”并列的,并未将其混为一谈。

    这就说明了“大熕船”已经是一种独立船型,其吨位应比普通“鸟船”还要大一些,每艘战舰上装有32门“舷炮”,即每一边安装16门“舷炮”,分为上、下2层。不过,“货船”非“战船”,一般前后各有1门火炮而已。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愿《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欢迎阅读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