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逆流启明(大明世祖)在线阅读 - 第九十四章淮河入江

第九十四章淮河入江

    张同敞话糙理不糙。

    秦国打安南,起码百万块。

    如果照此推算,他二十多个儿子,不得好几千万?

    如果照此规矩,后世的君王纷纷效彷,那可对于财政的消耗就难以计量了。

    而要知道,明朝的亲王就藩,寻常不过几万两,如瑞王在户部磨了几年,才凑够十万两去汉中。

    像福王那样,家底丰厚的,结婚用了三十万,府邸二十八万两,其余的私馕无数,但要知道,这些都是万历皇帝从内帑中赏赐的。

    而朝廷呢?

    就是与之价值四万两的赋税罢了。

    所用的花费寥寥无几。

    而无论是秦国,还是齐国,亦或者未来的辽国,花的都是朝廷的钱,皇帝的内帑却一分不出。

    好家伙,获利的是皇帝,出钱的是朝廷,完全是赔本的买卖,谁想做?

    闻听此言,皇帝倒是沉默半晌,随即抬目望向了窗外。

    秋收在即,京城的鸟儿似乎都多了了些,想要沾沾人气,混点吃食。

    皇城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树木花草则稀疏了。

    “你的意思,我明白!”

    朱谊汐声音平澹:“对了,今秋,朝廷能收多少钱粮?”

    “按照往年的估计,两京二十五省,约莫能收近五千万银圆吧。”

    张同敞有些意外,这是财部的事,与他兵部关系并不大。

    如今随着北方日渐复苏,赋税也不断地增加,尤其是边疆蒙古地区被纳入后,边贸日渐昌盛。

    要知道,在绥远,两只羊价值一块银圆,而在北京一只羊就能值三块钱。

    更不要提,随着安西省的纳入,关闭近千年的丝绸之路,虽然完全复苏无望,但陕西、甘肃商业却日渐兴起。

    所以北方的农税渐少,商税增多。

    就拿陕西来举例子,全省粮税不过一百五十万块,而商税却有一百万之多。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两税在去年,也就是绍武十六年,正式突破徘回数年的八千万瓶颈,达到了八千三百万。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去除每年的养军、官,以及日常建设支用,朝廷每年能结余两千至三千万块。

    如此庞大的盈余,藩国的建设对其而言,可谓是九牛一毛。

    刚回答完,张同敞就反应过来,朝廷如今不缺钱粮。

    他却仍不服输,装作什么也不知道。

    见其装模作样,皇帝摇摇头。

    若仅仅是这一人,他倒不以为意。

    但很显然,这位兵部尚书,代表着朝廷内部很大一部分的人意。

    “这般吧,日后亲王就藩之耗费,就由内帑来出吧!”

    “陛下圣明——”

    张同敞忙拱手,迫不及待道:“内外分明,这是明君之为也。”

    皇帝懒得理他,摆摆手,径直离去。

    显然,这些文官,还是秉持着吝啬贪婪的毛病。

    罢了,回到书房,捡起了密匣来看。

    只见,山东巡抚明言,要求在登州府,亦或者来州府,开设海关,以促进商税的发展。

    虽然海关的收入是由皇帝直辖,但它具有极大的溢出效应,能够带动一地,甚至一省的经济发展。

    间接的赋税,也不可小觑。

    按照道理来说,看到地方热衷与发展经济,他这个皇帝应该欣喜才是,但朱谊汐却从中看出了门道。

    显然,民间已经意识到海关的重要性,同时,官场上也能猜到海关税收盈余的恐怖。

    朱谊汐感觉有些头疼了。

    瞒了那么久,终于显露出来了。

    海关税年年增长。

    在去年,其关税就增长至了三千万块,内帑为之震动。

    也因此,海关总署衙门的雇员,也超过了千人,在整个大明,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甚至,为了更好的收税,八大海关几乎都会配一队人马驻守,预防有人抢劫。

    这时候,山东提出来新设海关,对于朱谊汐来说,直接是挠到了痒痒处。

    虽然山东物产丰富,出口不多,但蚊子腿也是rou啊,临近朝鲜、日本,光是凭借着天津港犹嫌不足,山东登州正合适。

    这般想着,皇帝的手指不由得划过了山东地区,随即又指向了辽东。

    某种意义来说,辽东开港的好处,也是挺大的。

    辽东地广人稀,盛产粮食和物产,无论是朝鲜还是日本,对粮食的需求倒是挺大的。

    尤其是朝廷粮食富裕的情况下,尽量出口有益于农业发展。

    毕竟,由于东北的气候原因,无法种植像棉花一类的经济作物,水稻、玉米只能是最佳选择。zWWx.org

    在这种情况下,适量的出口会刺激辽东的农业开发,利大于弊。

    同时,利用粮食出口,也能影响到朝鲜和日本的经济,达成一些目的。

    “金州府(大连)倒是可以为海关。”

    心中定下来主意。

    皇帝露出了一丝笑容。

    他的要求也不多,这两处海关,一年能给他带来两百万块就够了。

    十大海关,广州、福州、宁波、杭州、松江、天津,南京,漳州,以及登州、金州。

    大明的万里海疆,几乎都纳入其中。

    当然,如果把台湾府、吕宋府也算进去的话,那就是十二处了。

    此时,江苏,扬州府,邵伯湖口。

    数以千计的民夫,在秋风渐起的时候,挥汗如雨地挖掘着土地。

    大量的沙土石块,堆积如山。

    一条运河,连接了高邮湖,自北向南流向的长江,长达三百余里。

    用到了人工,累计百万。

    原本一年的时间,结果因为天气、民夫不足等因素,足足耗费了两年多,可谓是劳心劳力。

    至于耗费钱粮,则达到了一百万之巨。

    当然,最主要的则是因为于成龙心疼淮海地区的百姓贫穷,不敢大规模地征召徭役。

    同时,他又怕破坏地方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借助金钱之遍,大规模地孤勇百姓挖河。

    所在,在这条长达数百里的人工运河即将竣工时,整个苏北地区百姓,竟然丝毫没有被打乱生活。

    反而因为朝廷有限度的雇佣下,许多家庭宽松了许多,改善了生活。

    来自于江苏、安徽两省的巡抚,布政使等高官,在工部侍郎的带领下,见证这个运河成功之日。

    这日,晴空万里,微风吹拂,数以千计的百姓,围绕着入江口,开始议论纷纷。

    人人都在夸赞这条泄洪河的作用,同时也对主持这件事的于成龙大肆赞扬。

    这条泄洪河,其长度,约三百二十里,宽十丈有余,横跨数府,会将高家堰的洪水,一路直接带到了长江。

    换句话来说,就是让淮河与长江再共用一条入海口,让两个独立的水系进行交流。

    某种意义上来说,淮河成了长江的支流。

    黄河占据了淮河水道,淮河与长江共用水道。

    淮河的这点水量对长江来说,不值一提,下游影响微乎其微。

    如此一来,江淮地区倒是省却了气力,不再担忧积水泛滥,冲毁田地,亦或者将淮安、扬州淹没。

    大修堤坝,日夜巡逻的差事,也将免了。

    其节省的花费,难以计量。

    “于河督,我代表周家桥父老三千户,在此叩谢你的大恩大德——”

    待于成龙的马车抵达泄洪口时,也不知道从哪传出来的消息,立马掀起了轩然大波。

    百姓们将其马车维修,一个个神情激动。

    甚至,有个六七十岁的老头,直接堵着马车跪下,泪湿衣襟。

    “我本有五个儿子,大水冲走了一个,两个累死于修河堤,一个去从军不见了踪影,最后一个若不是于河督,恐怕早已经命丧洪水了。”

    此番话,感染力极强,不少人感同身受,泪眼朦胧。

    花白的头发颤颤巍巍。脸上的褶皱足以压死蚊子,浑浊的眼眸中转着泪水。

    在他身边,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同样跪着,只不过他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起而跪。

    这时候,马车停下,于成龙匆忙而出,不顾老人脏了其衣裳,亲自将其扶起:“老人家,这岂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上有圣君,中有内阁宰辅,同僚,下有数不清的河工、属吏,而且,江苏数府百姓辛劳而作,这条泄洪河,乃是大家共同所为,于某愧不敢当。”

    这番话说的漂亮,赢得了满堂彩。

    老人则颤颤而起,他也不湖涂,继续道:“我这个老头子,活了几十年,打万历年起,就没听说过像您这样的好官。”

    “能够比的,也只有当年的海青天了,我爹常念叨,我今日能够再见,这辈子也没白活。”

    于成龙摇了摇头,没有再言语。

    见到老人衣衫不整,破旧居多,他心怀不忍,从怀中掏出了两块银圆,塞在他的手中:“您去买几件衣裳给孙辈们穿吧!”

    言罢,他才上马车。

    衙役们这才开始驱赶拦路的百姓,保持了官道的畅通。

    坐在马车上,于成龙有些失神。

    掀起车帘一角,这些外面人群乌泱泱,几乎看不到边,人们神情激动,都在畅想着日后没有灾害的日子。

    淮河,黄河,实在是将苏北、淮海的百姓,祸害的够呛。

    远处,工部侍郎孙江等一众高官,看着被围堵的于成龙,不由得感怀备至。

    “于成龙成了河工督办,倒是做得不错。”

    孙江感叹道。

    江苏巡抚则附和道:“谁说不是?一年半的工期变成两年半,基本上都在农闲时日挖掘泄洪河,这对于百姓们来说太好了。”

    “不耽误耕种,也不耽误赚钱。”

    孙江听出了酸涩之味,他斜瞥了其一眼道:“这是朝廷同意的,这种事宁缓而不急,怎么可能为了修这条河,把整个苏北给祸害没了吧!”

    “与百姓相比,钱粮算什么?”

    “少司空所言甚是。”安徽巡抚赞同道:“于河督倒是做了一件好事。”

    “督办河工时,其秉公处理,月饷给的没折扣,吃的米饭厚实,偶尔还有rou食,凤阳府的百姓也经常去做河工。”

    “挖这条河,不知多少百姓喜欢河工,为之受益。”

    孙江微微一笑,道:“这等消息,早就传到了京城,阁老们谁不晓得出了于清官?”

    “做事严整,待民甚厚,等这条河修完,于成龙也要升官了。”

    在场几人为之动容,脸上露出几分钦佩和羡慕。

    很快,于成龙就渡过了人群,来到众人面前。

    他倒是识趣,连忙赔罪。

    孙江扶起他,笑道:“你亲自督办,将此河顺顺当当修好,民无所怨,迟到些又算的什么?”

    “况且,能被父老百姓感激围困,我们几个还巴不得如此呢!”

    这番话,倒是让气氛缓和了许多。

    一行人站在高地上,居高临下眺望着那条泄洪河。

    泄洪河自北向南,而自南向北,两者相向而行,节省时间。

    而作为中转站的,则是邵伯湖。

    洪泽湖的洪水,将通过一系列的湖泊,运转到邵伯湖,而在镇江的河道,则早已经挖开好,甚至堤坝上都已经种好了杨柳。

    这两段河道,将在此连接。

    此时,河工们正在小心翼翼地挖掘着邵伯湖的堤坝,使得其与十丈外的河道相通。

    千余人,从上午,一直进行到了中午。

    所有人都不厌其烦地盯着,生怕错过了其关键时刻。

    “轰隆——”

    “通了,河道通了——”

    一句吆喝传开,所有人都伸长了脑袋,张望着湖口。

    只见,最后的一块土墙,厚不过尺余。

    一群工人们,则抬着一根丈余的尖住棍,站在河道堤坝上,如同诚城门捶一般,不断地敲打着土墙。

    吆喝声不绝于耳。

    很快,就见些许水流冒出,浸湿了土墙,工人们进立马逃散,认真的盯望着。

    而在大家的rou眼所见之中,黄色的泥水,有一条泥鳅,迅速地变成了一条黄龙,一个鲤鱼打滚,冲破了土墙,然后直入宽阔的河道。

    一条水龙,自北而南而跑,其速度极为惊人,让围观的百姓们惊叹不止。

    就连一众高官,也纷纷震惊。

    侍郎孙江叹道:“咱们等了一个上午,终于见到此等场面,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于成龙也收敛起了震撼,心中雀跃,为百姓们而开心。

    “于河督,咱们一起回北京吧,陛下要亲自接见你。”

    这番话,又引起了众人的注目与嫉妒。飞天缆车的逆流启明(大明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