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正德日不落在线阅读 - 第89章,忠君爱国是靠行动

第89章,忠君爱国是靠行动

    群臣听着朱厚照的话,顿时就沉默不已。

    很显然太子殿下这是在说他们这些当臣子的,一个个天天就知道盯着天子的那点屁事,只想着争权夺利,却是很少有想着真正为天子分忧、为朝廷、为大明、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殿下,臣不敢苟同!”

    “自古以来为君者当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勤俭孝悌、宽厚仁慈治国,方可威服四海,使天下太平,为君者当亲贤臣远小人、施仁政、劝课农桑、与民休养方、垂拱而治方可使百姓富足、国家强盛。”

    有大臣立即站出来,直接就开始给弘治皇帝和朱厚照洗脑起来,说的还是千篇一律的那一套什么仁义道德、什么勤俭节约之类的。

    听的耳朵都长茧子了。

    儒家的这一套东西,说到底其实就是为了让天子成为泥塑木雕的存在,将权力交到他们这些臣子的手中,然后一旦百姓水深火热的时候,立即又会将责任全部推到天子的头上。

    “停!”

    “停!”

    “我现在是跟你们说怎么当好一个臣子,什么叫忠君爱国,可没和你们说怎么为君治国的。”

    朱厚照一看,顿时就赶紧叫停对方,对方就跟唐三藏一样,啰里啰嗦,让他一直说下去的话,他可以和烂婆娘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你说说,怎么才能够当好一个臣子,什么才叫忠君爱国?”

    朱厚照看着他,目光冷冷的盯着。

    这些文官大臣那是恨不得代代天子都跟弘治皇帝一样,都是泥塑木雕一般的才最好,至于说忠君爱国,那不过是嘴上说说的东西罢了,真正忠心爱国的又能够有几个?

    “当臣子的自然是要忠君爱国,刚正不阿、敢于直谏、为天子分忧、为百姓谋福祉。”

    这个大臣一听,想了想也是继续说一些假大空的话。

    “我父皇宽厚而仁慈、爱民如子又勤勉无比,一直以来都是亲贤臣远小人、又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躬行节俭、励精图治。”

    “我父皇是不是一个好皇帝?”

    朱厚照看着群臣极其认真的问道。

    听到朱厚照的话,群臣顿时就纷纷开口说道:“陛下乃千古明君!”

    “我父皇是千古明君,那你们呢?”

    “你们配得上贤臣二字吗?”

    朱厚照点点头,弘治皇帝的一切自然是让这些大臣们无可挑剔,到了弘治皇帝这种程度来,绝对是文臣们最喜欢的天子了,已经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

    “我父皇每年因为鞑靼南下劫掠的时候,寝食难安,想到被杀戮、劫掠的百姓时又痛心自责,伤心难过,屡次想要整顿军务、巩固边防,可是你们这些当臣子的呢?”

    “你们有替我父皇考虑吗?有替我父皇分忧过吗?”

    “你们不仅仅不支持巩固边防、整顿军务,却还总是以朝廷没钱为由,拒绝拨款去巩固边防、去整顿军务,以至于局势糜烂到了这种地步,年年鞑子南下扣关,时不时还要往京师这边动一动。”

    “还有眼下北直隶、山西大旱、赤地千里、饿殍满地、流民四起,朝廷调拨给各地的赈灾粮全部都进了各级官吏的肚子里面。”

    “官商勾结、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根本就不管百姓死活,只着自己发国难财,你们身为臣子,有向父皇如实禀告灾情吗?”

    “你们有想过要去好好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吗?”

    “没有,你们一个个位居庙堂之高,上不能为天子分忧、下不能为百姓谋福祉,却口口声声说自己忠心爱国、说自己是正直的贤臣。”

    “你们不觉得羞愧吗?”

    朱厚照拿着眼下饥荒的事情,狠狠的反击这些大臣。

    一个个不当人臣,总是盯着天子的那点破事,甚至于弘治皇帝进金銮殿的时候,左脚进来还是右脚进来都能够说出一达通狗屁道理出来批评一番。

    都说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这些大臣就恰恰相反,宽于待己,严于律天子。

    听到朱厚照的话,群臣一个个都皱着眉头,有的则是羞愧的低下头。

    “还有人天天盯着我的事情,说我不务正业、好奇巧yin技、旁门左道、不在东宫好好的读书进学,却是在到处胡乱,行商贾之事什么的。”

    “我是不务正业吗?”

    “我这是真正的为天子分忧,为百姓谋福祉、做好事、做实事。”

    “你们看看,看看这些海鱼,现在几条船而已,一天能够捕捞到几十万斤,足以让几十万饥民活下去。”

    “你们再看看、再看看这脚下的水泥马路,有了此路,京津之间的道路缩短了几十里,坐马车只需半天的时间就可以抵达了。”

    “有了水泥,我大明的道路、城墙、边关、河堤、水库、港口、桥梁等等,都可以大规模的去修,而且也将非常的廉价、非常的结实耐用,我这是不务正业吗?”

    “我这难道不是为天子分忧、进臣子的本分和职责吗?”

    “我这难道不是为国为民吗?”

    朱厚照看着这些大臣们,肚子里面就来火。

    朱厚照可是很清楚的,自从自己没有好好在东宫里面进学之后,这每天各种各样的奏疏就如同雪花一般飞到了弘治皇帝的书桌上面去。

    几乎清一色的都在说自己的事情,说自己这个太子应该怎么、怎么样,还有人甚至于公然想要谋夺自己的产业。

    可以说这些文官大臣们,恨不得将自己死死地束缚在东宫里面,接受他们的洗脑,然后成为弘治第二。

    所幸的是自己早早的就说服了弘治皇帝,让他支持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自己也没有让弘治皇帝失望,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已经拿出了成绩给弘治皇帝看。

    纺织厂、琉璃厂、机械厂赚钱,造船厂造捕鱼船捕鱼来赈济灾民,水泥厂的水泥是最理想的建筑材料,作用巨大,乃是神器。

    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朱厚照的手里面不仅仅有了大量的银子,而且还置办了怎么多赚钱的买卖,这以后银之如同流水一般的流进来。

    更重要的是朱厚照自己赚钱的同时,还真正做到了为国为民,为百姓生产更多廉价的布匹,还雇佣了大量的工人,给几万人提供了谋生的工作。

    捕到大量的海鱼,从海洋之中要粮食,在这个饥荒之年养活大量的流民、饥民,还弄出了水泥,修桥铺路,更是大量的捐水泥来巩固边防。

    朱厚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所有人,什么才是为人臣子该做的事情,什么才是真正的为天子分忧,为百姓谋福祉。

    听到朱厚照的话,群臣顿时羞愧的低下了头。

    因为这却是没有什么可说的,朱厚照所做的这些事情确实是在为国做好事,为百姓做好事,也为天子分忧。

    再多说什么的话,他们就更是会被批的体无完肤。

    至于弘治皇帝则是满脸笑容、非常欣慰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切。

    说实话,朱厚照对于那些大臣们天天盯着自己也是极为不满,什么屁事他们都能够拿出来说一通。

    天天给自己洗脑,什么仁义道德、忠孝节俭、轻徭薄赋、勤俭什么的,感觉好像这天下的所有一切都是自己这个天子来决定的一般。

    但实际上呢,自己似乎好像什么也都决定不了,也做不了什么。

    想要开征商税遭到群臣的激烈反对、什么苛捐杂税、民不聊生马上就出来了,想要整顿军务、巩固边防又是反对又是没钱的。

    总之当了十五年皇帝的弘治皇帝是非常憋屈的,真正关系国家大事的事情,他一项都做不了主,也没有办法真正的去改革弊端。

    每天除了纳谏之外就是接受他们的洗脑,垂拱而治就是将权力下方给大臣们,这样的话,这些大臣们才是最喜欢的,歌功颂德,什么弘治中心、弘治盛世,千古明君之类的高帽子不断的套上来。

    但事实上这大明是什么情况,眼下的一个饥荒不久暴露出来了吗?

    根本就不是什么盛世、不是什么中兴。

    老百姓非常的穷苦,家里面别说积蓄了,连余粮都没几个,一旦处在灾荒,立即就饿殍满地、流民四起。

    这所谓的吏治清明也是个笑话,朝廷下发给各地的赈灾粮竟然全部到了这些当官的手中,他们还官商勾结,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根本就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所以弘治皇帝越来越相信朱厚照的话,再对比下朱厚照和大臣们的所作所为,弘治皇帝就觉得太子这样才是真正的忠君爱国,是真正的爱民如子,为民着想,至于这些只会喊口号、满口仁义道德的大臣们,恐怕没有几个是真正忠君爱国的。

    他们只不过都是演员,在自己面前是一套,暗地里是一套,明明有钱的很,却总是穿的破破烂烂的上朝给自己看。

    明明自己穷奢极欲,却偏偏总是要天子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什么的。

    狗屁!

    现在自己算是看清楚了他们,也更加相信太子了。

    这大明是必须要变一变、改一改了。

    【作者题外话】:求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