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穿成女频文的反派大佬在线阅读 - 第四十八章 史官已提笔

第四十八章 史官已提笔

    而那些依然想要负隅顽抗的,在顾牧的大军面前,不堪一击。

    很快,头颅倒地,洒出生命中最后的热血。

    与太后一同赴黄泉。

    至此,这场兵变,在顾牧亮出虎符的那一刻,画上尾声。

    接连几天,百姓都闭门不敢出。

    他们从院子里遥望着被鲜血染红的塔尖,依然心悸。

    他们忘不了,摄政王曾被万军包围,世人以为他必死。

    他却在这座京城最高的塔尖上,告诉世人,他既然成为摄政王,他就永远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短短几天,京城的大街上,已经清扫干净。

    整座京城,又恢复了和平。

    唯有那座朱砂色的塔尖,铭记了这场政变的历史。

    百姓也踏出院门,京城可见昔日的繁华。

    皇宫内。

    小皇帝愤怒的冲着顾牧咆哮:“你还朕母后!你还朕母后!”

    手无缚鸡之力的小皇帝,用恨极了的表情瞪着顾牧,想要扑上去用手挠顾牧。

    却被顾牧的兵拦住了。

    “殿下,要不要杀了他?”程公公阴阳怪气的看着小皇帝,问道。

    哪怕是皇帝,也不能冲着殿下这么说话!

    “这个小皇帝,我留不了。”顾牧靠在摇椅上,生猛婢女在旁边替他扇着风。

    顾牧半阂着眼睛,阳光正好,微风正凉。

    他用眼睛斜了小皇帝一眼,整个不将小皇帝放在眼里的样子,看起来十分慵懒。

    小皇帝和他本就没什么血缘关系,是太后和别的男人生的。

    就算有,也是和原主的,跟他半路而来的顾牧没什么关系。

    他要夺权,小皇帝是断不能留的。

    程公公也知道这点,对着顾牧点头哈腰,恭恭敬敬道:“殿下说得是,那我这就将他带走了。”

    一定处理得干干净净。

    程公公眼里闪过一丝精光。

    “还不是时候。”顾牧笑意盈盈:“就让他多活段时间吧。”

    刚才顾牧故意这么说,

    但是系统没有给他增加反派值。

    也不知道是不是要等人死了才会加。

    但这种加得又不多。

    他倒是想看看,这傀儡小皇帝能不能扑腾出什么幺蛾子。

    毕竟一场政变,又给他带来了几十点积分。

    他,不急。

    小皇帝眼睛红红的,可此刻的他,只能无能狂怒,可他根本就不能靠近顾牧分毫。

    别说伤到顾牧。

    他可是皇帝啊!

    “你们都反了!不知道谁才是九五至尊吗!”小皇帝对着那些臣子命令道。

    可那些臣子,都是顾牧的臣。

    他们面无表情的看着小皇帝。

    要不是殿下说让他多活一段时间,说不定现在他已经被程公公拖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神不知鬼不觉的处理干净了。

    到时候,给众人用“小皇帝溺水”或“小皇帝病逝”之类的借koujiao代。

    谁又说不是呢?

    但以程公公的手段,应该会处理的更加高明,只是殿下不愿意罢了。

    所以,小皇帝现在每多活的一秒,都是殿下给的。

    而他却茫然无知,冲着殿下咆哮,以为这能伤到殿下。

    “吵。”顾牧终于有些嫌烦了。

    一块布塞进小皇帝嘴里,堵住了小皇帝的嘴。

    顾牧想起课本上,记录的“指鹿为马”的典故。

    皇不皇帝的不重要,权在谁手上才重要。

    他低低的笑了。

    阳光洒在他脸上。

    生猛丫鬟卖力的摇着扇子。

    一众护卫恭恭敬敬的站着。

    程公公立在旁边,弯着腰,一脸尊敬。

    ……

    翌日,

    朝堂上。

    顾牧宣读着他的旨意。

    “……,……,……”

    这些都是意料中的结果,那些效忠于顾牧的人,基本都获得了赏赐。

    原本属于太后党,后来归诚的人低着头,怪只怪他们站错了队,一次站错队,几乎终身都不可能得到重用。

    但,他们没有想到,尽管如此,殿下也没有降罪他们。

    原本他们以为能保住一条命,哪怕是卸甲归田,也心甘情愿。

    但殿下不仅没有让他们死的意思,也没有罢黜他们官职的意思。

    这是殿下在给他们机会啊!

    顾牧继续宣读着:“……,……,……”

    “沈丞相之子沈辞,护驾有功,封为大将军。”

    一瞬间,朝堂又安静了下来。

    他们都以为,一个多月前,殿下罚丞相禁足,是因为忌惮丞相位高权重,想要对丞相开刀。

    但没想到,这一来,直接提拔了丞相的儿子,沈辞。

    虽然说,沈辞护驾有功,但如果不是殿下的心腹,又怎么能知道殿下的计划,在恰好的时机,带兵攻城呢?

    沈辞是丞相之子。

    殿下提拔沈辞,其实是变相加强丞相的势力啊!

    他们都被骗了,殿下根本就没有想对丞相开刀,而是信心满满,知道没有丞相这一助力,也能扳倒太后。

    所以故意禁足丞相,引得太后发动政变。

    顾牧的这一措施,总的来说,百官是满意的。

    毕竟顾牧只宣布奖,没有宣布罚。

    这大概是这位残暴的摄政王,在他们眼里,最仁慈的一面了。

    除了谢天谢地,没别的可说。

    效忠顾牧的,连生命都可以为殿下献出,但他们没想到,殿下没死,反而扳倒了太后,他们紧跟着平步青云。

    感激都来不及,又怎么可能不满意呢?

    唯有史官……

    老皇帝是位明君,只不过能力有限,虽明却无为。

    但尽管如此,也培养出了一批刚正不阿的史官。

    太后头颅挂在京城城门口的那一幕,始终在他们脑海里回想,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噩梦。

    他们在史记上记载着:

    “南朝239年,摄政王顾牧与皇帝争权,摄政王大获全胜,割了太后的头颅,挂于城门口,太后乃皇帝生母,死前双目圆睁,死不瞑目。”

    史记会一代代流传。

    十年、百年、千年。

    世人读史记,皆知南朝239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摄政王,残暴异常,不论纲常理法,背离正义。

    史官们握着笔,看着史记上记载的内容,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他们“如实”的还原了历史,被他们记录的摄政王,一定会遗臭万年。

    “看来你们深知,好人命不长,祸害遗千年的道理啊。”顾牧不知何时,出现在他们身后,语气随意。

    却吓得史官们停止背脊,僵在原地,冒出一阵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