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天地任我行之二在线阅读 - 第393章:明朝那些事儿(继续)

第393章:明朝那些事儿(继续)

    上回讲到朱元璋统一天下重塑汉族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并提到加强文化自信有助于避免亡国灭种。

    每当后人提及明朝,都会觉得很奇葩。对于明朝,人们印象中只有“不爱上朝的皇帝”及“残害忠良、一手遮天的太监”,但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亡国之君朱由检,明朝皇帝们各个都与众不同,性格鲜明得奇葩。

    其中的六个皇帝尤其个性奇倔,各有其独具特色的统治铁腕或人格痼疾。在明朝276年历史中,明朝在这六个奇葩皇帝的统治下,国家政治体制、内外政策的确立、实施及流程一变再变,反应出了以明朝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两千年来“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国运演变,剖析了明朝“开局一个碗”和“结尾一根绳”的逻辑。

    这六个明朝皇帝的事迹,分别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紫禁城建造者明成祖朱棣、游龙戏凤的男主角明武宗朱厚照、修仙的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不爱江山却爱木工的明熹宗朱由校、以及因过于勤政而亡国的明思宗朱由检(即在煤山上吊自杀的崇祯皇帝)。这六个明朝皇帝的人生经历说明了“天道”不及“定数”。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不仅文治武功了得,而且还很有统治手腕,如“大兴文字狱”。虽说大明朝堂如同集市般热闹,朝臣之间意见不合可以互怼,而皇帝老子也乐得看官僚内部互相争斗,觉得不会让官僚们联合起来抗衡自己的皇权,但朱元璋有时候也会在意玩弄文字游戏,因为他出身地位,内心敏感。

    据说,野史中有一些故事,说是朱元璋最忌讳被提旧事,因为他以前不仅做过和尚、乞丐而且还起兵造反,所以一听到“秃”、“光”、“贼”这样的字眼或者同音字,就不高兴了,以为是在讽刺自己,就要杀人。

    然而,也有史书记载显示,他并不讳言自己贫寒的出身和悲惨的少年经历。在平常,他更不吝于以其身世和人生体验来训导诸皇子,使他们勿忘家本,估计是家丑不外扬。其实是自己可以说,别人说不得。

    为此,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目的就是暗中监视哪些人在故意说自己的“丑话”和“坏话”,并将锦衣卫凌驾于法律之上,纯粹听命于皇帝并由皇帝本人掌握,专事刺探、侦缉、告密,且可绕开法律直接抓人、秘密刑讯直至将人处死。虽然朱元璋后期发现锦衣卫做坏事太多而将其废除,但后来被明成祖朱棣恢复。

    此外,朱元璋尽杀开国元勋,也是為了稳定老朱家的強势地位,避免自己百年后造成孙子大权旁落。

    当初,追随朱元璋起兵的诸将及文臣,除少数死于军中,其余要么罹于狱祸,要么被赐自尽,要么疑为朱元璋毒死,能得善终者似乎仅汤和一人。事实上,像刘邦、朱元璋这样布衣出身的皇帝,登基后与当初一并起义的兄弟手足相残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毕竟从社会底层杀出重围者,其心理扭曲程度无法形容。

    朱元璋诛杀大臣的后果就是继任者无人可用,最后导致“建文帝”朱允炆被四叔“燕王”朱棣轻松夺取了皇位。也许,这是朱元璋做梦也没想到的。不过,既然皇位由孙子传回儿子,仍在老朱家手里也无所谓了。

    与此同时,朱元璋“约束勋贵官吏极严,实未尝滥及平民”。朱元璋对官吏极其残酷,最著名可能就是贪污达到60两白银就要被剥皮揎草的规定,这反映了朱元璋对官僚集团的不信任,并极端仇视贪官污吏。

    但洪武年间清丈土地,兴修水利,奖励农耕,减免赋税,杀减贪风,改良吏治,使老百姓得利受惠。由此可见,朱元璋是“独夫”而不是“民贼”,即使将所有权力集于一身,却也没有做出什么祸国殃民的坏事。

    但是,朱元璋最惨重的失败在于,他别出心裁且身体力行地想要证明既当“独夫”而又不当“民贼”的政治路线,却被事实彻底否定了,因为他的儿子篡夺孙子的皇位,而玄孙轻敌冒进致败军覆师,还做了俘虏。

    其实,明朝自“洪武帝”朱元璋开国以来(西元1368年在江苏南京称帝),至“宣德帝”朱瞻基当政,已经前后延续了5代。中间除了“建文帝”朱允炆因为强行削藩,动了其四叔“燕王”朱棣的“奶酪”,让后者在恼怒之下起兵造反,并被朱棣借“靖难之役”强行推翻并取代之外,其他皇帝基本上也还算是个个都有所作为的。

    首先,朱元璋在江苏南京称帝后,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接着发兵北伐,用武力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为“大明帝国”以后的岁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乃有目共睹,不必多说。

    “燕王”朱棣在成功夺权上位后改年号为“永乐”,并在位期间继承其父朱元璋“八征漠北”而“五征漠北”,并全力支持郑和五次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和友谊,固化了明朝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与此同时,号称“成祖”的朱棣也完成了以“礼部尚书”兼“首辅大臣”解缙为首编撰《永乐大典》的工作。

    解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亲自主持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这也是解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作为编写此书总负责人的解缙,他白天参与朝政议事,晚上参加修纂,统领全书,孜孜不倦。

    解缙学识渊博,才华卓著,领导3000纂修人员得心应手,并且亲自翻阅资料,查检经典,认真补写、勘校无错。经过四年的通力合作,书稿在永乐五年(西元1407年)11月编辑就绪,由朱棣亲自撰写序言。

    这部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类书计有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共3亿7千万字,辑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医学、工技、农艺、志乘等各类著多达作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在世界文化史上,被誉为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解缙除了主编纂《永乐大典》之外,他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并且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解缙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歌、书法、散文等方面也很有成就。他才气横溢,下笔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诗,现存诗五百余首。他的古体歌行,气势奔放,想象丰富,逼似李白,而律诗绝句,亦近唐人。他又擅长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用笔之精妙,出人意表。

    他的著作有《白云稿》、《东山集》、《太平奏疏》等。现留存下来的有《解文毅公集》十六卷及《春雨杂述》一卷,《古今烈女传》三卷。解缙学识渊博,才华卓越,为官清正,建树颇多,尤其在文化方面做出了极为有益的贡献。解缙是历史造就的一代“风流”,又是专制毁灭的一大“英才”。

    解缙生于西元1369年,卒于西元1415年,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为后世江西吉水县文峰镇人。解缙自幼颖悟绝人,又受父母的良好教育,年少才盛。5岁时,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时,能赋诗且有老成语;10岁时,日诵数千言;13岁时,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世称其“神童”。

    洪武二十年(西元1387年),解缙参加江西“乡试”,成绩最优,名列榜首。次年赴京都会试,文章评论时政头头是道,博得主考官好评,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

    解缙有治国安邦之才。他初入仕时,就鲜明地表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显示了他的正气和才干,甚受朱元璋宠爱,常奉伺左右。朱元璋常称赞解缙“有经帮济世之才,治国平天下之略”。

    到了永乐元年(西元1403年),太宗成祖朱棣登基,擢解缙为“翰林侍读”,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共入“文渊阁”参预机务,并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

    这时,“明太宗”(成祖皇帝)对解缙很信任,曾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但皇帝的宠爱改变不了解缙刚正不阿且坚持正义的气节,因为对不合礼仪之事,他还是要反对的。

    因此,解缙在朝时,以贤德论士,好就说好,坏就说坏,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解缙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他屡次上疏,针故砭弊政,弹劾jian佞小人,由此导致他一生坎坷,时而得宠,时而失宠,时而升迁,时而贬谪,直至因朱棣立太子事得罪汉王,才被迫害致死。

    其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子、儿女、宗族都被流放到辽东。后来,到了成化元年(西元1465年),“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才为解缙平反昭雪,并恢复官职,而且还追赠“朝议大夫”,赐谥号“文毅”。

    几百年来,解缙“才名煊赫,倾动海内。俗儒小夫,谰言长语,委巷流传,皆藉口解学士”。这也正是当时的人们崇敬和怀念解缙的最好方式,因为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敢当面指出朝政利弊,据理力争。

    “洪熙帝”朱高炽乃朱棣长子,体态臃肿,走路微瘸,行步时要人搀扶,形象欠佳,不受父亲朱棣待见。让朱棣一直想废长立幼,却因解缙苦口婆心劝说才未另立太子。但这位皇帝绝对是位宅心仁厚之君。

    朱棣在位时,为巩固“靖难”政权,杀人无数,对侄子“建文帝”以及一帮旧臣残酷杀戮,有的甚至被灭了“十族”(方孝儒语)。朱高炽继位后改年号为“洪熙”,是为“明仁宗”,下旨拨乱反正,凡在“建文一朝”因为“靖难”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一律赦免为平民老百姓,并发给土地,让他们自行耕种,以便安居乐业。

    “明仁宗”朱高炽还问这些大臣有无后人,后人有官位者恢复官位,无官位者发给抚恤!同时,朱高帜当着满朝文武大臣感叹道:“建文帝时的很多大臣们都被杀掉了,但像方孝儒这一类人,也都是忠臣啊!”

    由此,“忠臣”一词应当是不分君主也不分正反方向的。朱棣当政时,那些严格执行朱棣政策、法令、忠心不二的大臣们,对朱棣来说就是“忠臣”。

    同样的道理,“明惠帝”朱允炆执政时期,那些严格执行朱允炆政策、法令、忠心不二的大臣们,对朱允炆來說也都是“忠臣”,只是所效忠的君主不同,所执行命令的对象不一样罢了,无关乎谁对谁错!

    “明仁宗”朱高炽应了常人说的那句话,“好人不长命”。由于身体有毛病,因此,朱高炽只做了十个月皇帝,便于洪熙元年(西元1425年)5曰29日就驾崩了。

    “明宣宗”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年号“宣德”,也是一位仁厚之君,但在位时间太短,年仅38岁就因积劳成疾驾崩,否则或改写历史。他对叔叔朱高煦篡权造反,多次忍让,只是把他囚于牢狱,以示惩戒。

    至于“汉王”朱高煦最后还是被杀,那是因为他自己作死,一直想学他老子朱棣试图篡位,于是被囚于牢中反省,却还在侄子去看望他时,趁机绊脚妄图摔倒侄子。要知道历代封建王朝,皇帝对于敢于造反之人,不管何人,那怕是太子、王爷,决无忍让,一律杀无赦!故此,朱瞻基真算得上是一位仁慈的皇帝。

    郑和下西洋总共有七次,前五次是在朱棣当政时实现的,但也只是去了东南亚一带国家,这已经够壮举了。而后两次则是在朱瞻基当政时期完成的,因为这两次下西洋走得更远,不仅到了印度,还到了东非海岸诸国,甚至还到了伊斯兰圣地——麦加。而作为“回教徒”的郑和(马三宝),还亲自去“天方”朝圣了!

    朱瞻基上台之初,经常去民间私访。有一次他经过田间地头,看见直不起腰的老农在地里干活,便过去问他们为何如此辛勤劳作?老农回答:“我们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稻谷。如果任何一个时侯偷懒,这一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了,连田租也缴不起。还要养活老婆、孩子,因此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

    朱瞻基又问:“那你们冬天可以休息了吧?”老农回答:“冬天的时侯,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我们还得出力去筑路,架桥,修水利呢……”

    此次“微服私访”,让朱瞻基感触良多,回到宫中后,连夜写了一篇诏文,并将以上经历大意描述了一番,最后动情地对大臣们说道:“百姓们如此辛苦才能谋生,而我们怎能不爱惜民力啊?!”

    纵观以上几位帝王,虽然朱元璋、朱棣两位皇帝杀人太多,都是想让大明王朝能顺利地传承下去,不得不使用的一些极端手段,似乎可以理解。后几位帝王善待大臣,关心民间疾苦,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使国家秩序趋于平稳,百姓安居乐业。是故,古人云“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其功劳或许更胜于前者。

    他们都是明朝国祚和社稷的cao心者,推动了明朝历史前进,对明王朝来说,都是正能量,值得肯定。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愿《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欢迎阅读我的书)